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鄭本岡更多資訊

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國家衛生研究院(國衛院)在今(29)日台灣醫療科技展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(生技中心)簽署合作備忘錄,結合雙方在基礎科學研究與醫藥科技上的優勢與資源,加速轉譯研發進程,創造新價值並提升產值。雙方將攜手進行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藥開發之合作,期能整合資源,打造一條鍊的新藥研發模式,從新穎標的之篩選與確認,到先導藥物的優化和臨床前候選發展藥物的確認與申請試驗中新藥(investigational new drug, IND),以提升並加速國人重大疾病的醫藥成果產出,驅動臺灣生醫產業成長發展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hp83dc13e 的頭像
    ahp83dc13e

    張家豪的部落格

    ahp83dc13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